
24
10 月
10 月
News
秋季‧冬季‧火鍋季🍲
🍄食用菇類的好處多多,但生長在野外的野生菇類全都可以食用嗎? 🍄
在臺灣這樣多樣化的地理環境,高溫潮濕的氣候,相當適合菇類生長,不論是平地或高山都能見其蹤跡。某些具毒性的野菇,在外觀上與可食用菇類幾乎一模一樣,難以分辨,且多數導致中毒的菇類,其毒素並不能透過加熱、冷凍或是其他加工方式去除,因此在野外看見菇類時,即便外觀相似,也盡量不要採食。
臺灣常見的有毒菇類主要以造成腸胃炎型中毒為主,例如綠褶菇(Chlorophyllum molybdites)、布雷白環蘑(Leucoagaricus bresadolae)等。國內幾乎每年都會發生民眾誤食有毒菇類的食品中毒案件,其中又以綠褶菇最常被誤食。綠褶菇屬於中至大型的菇菌,主要生長季節為春、夏及秋季,因菌褶於成熟時會逐漸轉為黃綠色而得名。多生長於低海拔闊葉樹林地、草地或農地,在臺灣平原地區相當普遍。其為一種有毒不可食用的菇類,因外表顏色淺而不鮮豔,常會被民眾誤認為可食用的白色雨傘菇(Macrolepiota procera)或是雞肉絲菇(Termitomyces eurrhizus),因而造成誤食。誤食後約1至3小時會出現噁心、嘔吐、腹痛、血便或是脫水等腸胃炎型中毒症狀。
倘若食用了不明的菇類而出現不適症狀,應儘速就醫並保留吃剩下的檢體,亦可利用手機拍攝,記錄該種菇類的外觀、生長地點等等資訊,以利正確的診斷與治療。
※翔宇顧問食品法規小學堂※
參考食品中污染物質及毒素衛生標準
🍄菇蕈類(本標準僅適用於子實體,不適用於菌絲體)
鉛(Lead) < 3 mg/kg (以乾重計)
鎘(Cadmium) < 2 mg/kg (以乾重計)
資料來源:
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(TFDA)